摘要:目的:探讨护士实习生死亡焦虑在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死亡焦虑量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和生命意义感量表对湖南省360名护理实习生进行调查。采用SPSS软件中的PROCESS插件检验死亡焦虑的中介效应。结果:360名护理生的死亡态度偏向自然接受。死亡焦虑在生命意义感和死亡态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0.002)占总效应(0.016)的12.5%。结论:死亡焦虑在护理实习生...
译者说为了在中国更好地推广生死教育,其它国家的生死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值得我们了解、学习和借鉴。为此我特别翻译了韩国学者发表的相关研究论文。其中也包括了除韩国以外的其它国家生死教育情况的论述,本文特节选出来分享给各位朋友。美国的死亡准备教育美国死亡研究比较集中的地方是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系的罗伯特富尔顿建立的“死亡教育与研究中心”。来自医学、护理、教育、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神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齐聚一堂...
作为安宁志愿者,我常去安宁病房,也关注病区的空间和平面环境布置,比如墙面的宣传图文。常见的有安宁疗护理念的阐述、科室医护和社工等多学科团队成员的展示、护理知识的介绍、志愿活动的宣传等。这些“符号景观”传播的多是需要大脑吸收的信息,很少审美层面的体验。而且,很少有真名实姓患者的出现。由此我经常好奇,都说安宁疗护是以患者为中心的,但是在安宁疗护环境稳定的符号景观当中,为什么很少见到患者...
为了进一步缓解学会职能部门的工作压力,在学会广大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现增加以下职能部门以及新进工作人员,特向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各位同仁予以通告!在此公示之际,特别要感谢那些积极报名学会职能部门的会员朋友们:是你们给了学会往前发展的动力!但是,受学会现有发展规模与工作范围所限,有些非常优秀的会员朋友暂时没有进入职能部门,还希望理解!尽管如此,你们依然在学会,学会依然需要大家的支持和帮助!再次感谢...
2022年9月24日~25日,“第七届中国当代生死学研讨会:医学生的生死教育”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会议中心召开。本次会议采用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共计一万两千多人次线上收看了本次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研讨会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与华人生死学与生死教育学会主办,由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联合承办。会议引发了全国各地的生死学、哲学、医学、医学人文、社会...
陆晓娅:彭小华连着翻译了《最好的告别》等三本书,为中国人提供了审视死亡、审视临终选择的新视角。现在,她终于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自己对死亡的思考写了出来。本书既有国际视野,也有中国经验,既有文化观察与反思,还有很具体的操作“指南”。(知名生死教育专家)雷爱民:对死亡的认知、反思和贯通是人安身立命之基础。作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博采众长的生死学理念、长期的研究积累,成就了这本佳作。本书让死亡启蒙、生死教育、...